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03

2019-2020学年,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回归”为核心价值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的需要,主动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强化学校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紧紧抓住“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是我国核工业所属唯一高校。学校秉承“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学校现设有九系、一部、两个中心共12个教学单位,分别是: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自动化工程系、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体育系、基础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理、工、经、管、文、艺术、教育共7大学科门类、56个本科专业(表1)。

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本科专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国家代码

授予学位

1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2201

工学

2

环境工程

082502

工学

3

应用物理学

070202

理学

4

水利水电工程

081101

工学

5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工学

6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081002

工学

7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工学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工学

9

自动化

080801

工学

1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工学

1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081004

工学

12

机械工程

080201

工学

13

汽车服务工程

080208

工学

14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工学

15

机器人工程

080803T

工学

16

智能制造工程

080213T

工学

17

信息工程

080706

工学

18

通信工程

080703

工学

19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工学

2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702

工学

21

物联网工程

080905

工学

2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080910T

工学

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工学

24

软件工程

080902

工学

25

数字媒体技术

080906

工学

26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907T

工学

27

土木工程

081001

工学

28

工程管理

120103

管理学

29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81003

工学

30

地质学

070901

理学

31

勘查技术与工程

081402

工学

32

安全工程

082901

工学

33

地理信息科学

070504

理学

34

测绘工程

081201

工学

35

地质工程

081401

工学

36

工程造价

120105

工学

37

城乡规划

082802

工学

38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学

39

会计学

120203K

管理学

40

财务管理

120204

管理学

41

审计学

120207

管理学

42

税收学

020202

经济学

43

资产评估

120208

管理学

44

工商管理

120201K

管理学

45

旅游管理

120901K

管理学

4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学

47

物流管理

120601

管理学

48

电子商务

120801

管理学

19

网络与新媒体

050306T

文学

50

英语

050201

文学

51

工业设计

080205

工学

52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艺术学

53

环境设计

130503

艺术学

54

产品设计

130504

艺术学

55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艺术学

56

休闲体育

040207T

教育学


2019年,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本科计划招生数4367人,实际录取4377人,其中四川省招生3440人。2019年,学校理科录取最高分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516分,文科录取最高分为会计学专业500分。截至202012月,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932人。

学校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经济,逐步构建服务中核工业、智能制造、城市地质和旅游康养4个专业集群。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019年,学校专任教师共有78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和其他正高级)教师50人、副教授(和其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教师19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31.0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69.05%, 兼任教师243人,折合教师总数903.5人,生师比为20.10,师资队伍职称与学历学位结构更趋合理。

2019年度学校办学经费总支出24433.99万元;其中,教学总支出19652.27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80.43%;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140.7万元,生均3854.32元;本科实验经费356.32万元,生均223.65元;本科实习经费160.06万元,生均100.46元。

学校现占地面积119.80万㎡,其中学校产权72.07万㎡,学校的主办方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产权面积47.73万㎡,全部划归学校自主使用;绿化面积超50万㎡,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校舍建筑面积33.8万㎡,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2.3万㎡,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7万㎡,学生宿舍8.12万㎡,生均占地面积40.27㎡,生均宿舍面积4.53㎡,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3.76㎡。学校将以“转设”为契机,综合各方面的力量,争取主办方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学校持续投资金开展实验室建设、更新和升级,教学实验室设备充足、先进,在各专业中分布合理,较好地满足了全院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已建成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1个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这一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项目。

2019年度,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30.16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755.3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9万元。充足、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图书总量为180.99万册,生均图书99.66册;电子图书(期刊)111.3万余种。数字图书馆建设效果明显,采用了购买数据库和包库等多种方式建立数字资源;其中,中文电子全文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80万册,中文电子全文期刊(维普)120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1810种,文献总量达2500万余篇,并每年递增文献260万篇),银符考试模拟题库2万余套供读者使用,提供教育视频库、随书光盘发布、报纸图文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各种考试题库等数字资源服务(包括维普资源整合平台、万方数据等试用资源),图书馆网站年访问量超过40余万人次,三年来电子文献年平均检索30万人次,下载10万篇次,使用良好,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学校了结构合理运行良好的校园网络系统,开通了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网乐国际教育视频库等信息资源;校园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校园网支撑体系

完备的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代表队训练、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现有标准(400米)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300米田径场1个,非标准足球场1个,门球场地2个,形体健美中心场地1座,室内学生体育活动中心1座,一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37片室外篮球场地,2片室内篮球场地,14片羽毛球场地,6片排球场,3片室外乒乓球训练区共计58张乒乓球桌。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场馆共计60000㎡,同时配有各种教学、训练用球和专项体育器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2019年度,学校深刻把握全国教育大会“振兴本科 四个回归”的教育精神,以学校《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为依托,扎实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工作。

本学年,学校预算下拨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127万元,已经以系为单位发放经费本。学校9系、1部、2中心都按预算分配到专项经费,并领取经费本。同时,通过颁布《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试行)》,将单笔1万元以内的经费使用审批权限下放到各教学单位,并详细规定可供报销的经费适用范围。

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实施,和专业建设经费使用权的下放,提高了经费使用的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各教学单位独立自主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9学年,学校教务处的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网上发布的有关新闻中,包括了研讨学习38篇、课程建设43篇、考察调研46篇、实习实训49篇、社会服务11篇,其它类新闻113篇。这些新闻稿件,从一个侧面可以真实地表明我校专业建设活动正在积极开展。

另外,学校也积极谋求专业高质量房展。在专业集群建设、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学校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大刀阔斧进行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同时,学校主动停招了日语、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15个与专业集群不匹配、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同年度,新申报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休闲体育3个新专业,紧紧围绕把打造核工业产业链、智能制造、旅游康养和城市地质4个专业集群,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截止2019年底,学校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3项。另有2项省级一流专业、4项省级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4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处于建设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课程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1、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1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学校颁布了《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实施方案(2019-2020年)》,逐步探索并建立起适合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该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各专业从专业课程中,至少选择一门,着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完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炼,课程教学大纲修改,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等等,使得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心同力、同向同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首要问题”。

2019年度,学校上报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4个,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6个。其中《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和《工程素质教育》2门课程,成为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2、努力应对疫情防控线上教学工作。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努力寻找线上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广大一线教师转型,快速掌握线上教育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养成线上学习习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起全校规模的线上教学工作。

该学期,全校共开设课程876门,涉及全校(除毕业班以外)共351个自然班,2647个教学班。截止目前,确定开展在线教学课程825门,占整个学期课程比例的94.18%,覆盖全校8系、2部、2中心共12个教学单位,2541个教学班,涉及529名教师,13229名学生。

20203月初,学校教务处向全校学生发布《在线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对开学前3天在线教学学习效果进行摸底。共有6114名同学参与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07份,总完成率86%,覆盖全校39.4%的学生。其中,超过89.3%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满意度评价为“比较好”和“非常好”。超过82.2%的学生对教师在线教学互动情况表示“有互动”和“经常互动”。95.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线学习的效果“不亚于课堂教学效果”。 

4月底,从教育部为我校专门生成的《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开展情况报告》来看,有72.55%的学生表示“学习进度合适,基本跟得上”,但是有17.94%的学生表示“进度过快,跟不上”。而认为学校效果“不亚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学生占比下降到80.19%。说明后期在线教学全面铺开之后,学生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学习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快速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线上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转变,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线上教学督导督查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在线教学情况,一直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改善。4月初,我校发布的《教学质量报告》入选四川省高教处编撰的《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在线教学质量报告汇编》。

3、继续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截止201912月,学校共建设了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院级精品课程、28门院级优秀课程。通过精品资源共享的建设,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带动学校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校积极探索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2019年立项建设课程18门,其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5项。截止2019年,已经建成上线的课程就有23门,视频总时长超过200小时,本年度新增自建视频总时长为193.2小时。在线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为主,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也为探索“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打下了基础。

此外,学校开出公共选修课程150多门。其中,艺术鉴赏类、体育类、文学鉴赏类等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地域特征和师资优势,为同学们开设了“峨眉武术”的体育选修课程,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三)、教材管理工作更趋规范

学校为观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修订、颁布了学校的《教材管理办法》。

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将精品教材进课程工作抓实、抓细;深化教材工作改革,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及时固化到教材中,将精品教材和系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优质教材。2019年,学校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见下表2):

2 2019年学校教师出版教材

序号

教师姓名

专著或教材名称

类别

出版社

1

胡世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研究

专著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

王英

稻作文化旅游的日本经验和中国创新

专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3

惠宏伟

现代企业运作综合实习教程

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袁敏

汽车概论

教材

同济大学出版社

5

袁敏

汽车新技术

教材

同济大学出版社

6

宋丽丽

高等数学习题集下册

教材

重庆大学出版社

7

张华军

会计学原理

教材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徐广顺

高等数学习题集上册

教材

重庆大学出版社

9

侯向宁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10

章仕灵

混凝土结构设计

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11

汪东亮

饭店管理概论

教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匡世怡

文化融合思维与英语教学研究

教材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

匡世怡

外语教学与文化-融合模式新探索

教材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4

刘世全

企业内部控制学

教材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5

杨杰

统计学

教材

中国发展出版社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来统领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统一全院上下的思想,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开展讨论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服务。

2019学年,学校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本科学生毕业综合训练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化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建立起学校的院、系、教研室三个层次和信息、监督、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考核的办法和方式。

同时,继续强调各系各部门的党政负责人对本部门所属教师及学生的教风、学风情况负有直接的管理和督查职责,倡导其深入教学一线巡视,将教学秩序的督促与检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为促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采取了召开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座谈会、课堂教风学风检查、建立听课制度等若干措施,教学督导组对全院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进一步狠抓考风考纪,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风和学风的全面提升。

五、学生学习效果

2019年度,学校始终以是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指标来衡量专业建设成效。各个不同的专业,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各自内部调动原生动力,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科专业竞赛成绩突出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院进一步快速上升,从去年的14位,上升至全国同类高校第9名,成为省内首个进入全国十强的同类高校。

2019年我校学生获得团体、个人各类奖项共244项,在多项重要比赛尤其是在理工科竞赛项目中表现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影响力大的A类竞赛中有了新的突破,数学建模竞赛中参赛的8支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全国二等奖4项(获奖率3.84%)、四川省一等奖4项(获奖率10.56%);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结构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冠军一项;在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继续领跑,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体育部带领学生获得第八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3 2019年学校在学科专业竞赛中取得的成绩

序号

竞赛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1

全国大学生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全国一等奖

1

全国二等奖

3

西部赛区一等奖

4

西部赛区二等奖

1

2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二等奖

4

四川省一等奖

4

3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全国二等奖

1

4

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二等奖

2

四川省一等奖

2

四川省二等奖

6

四川省三等奖

3

5

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全国二等奖

3

全国三等奖

2

四川省一等奖

6

四川省二等奖

14

四川省三等奖

38

6

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四川省铜奖

4

7

四川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四川省二等奖

2

四川省三等奖

2

8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华中赛区二等奖

1

华中赛区三等奖

1

9

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3

10

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四川省二等奖

6

11

第五届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四川省一等奖

2

12

第六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全国一等奖

1

四川省一等奖

3

13

第七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全国一等奖

2

全国二等奖

4

全国三等奖

3

四川省一等奖

3

四川省二等奖

9

四川省三等奖

23

14

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川省二等奖

2

四川省三等奖

7

15

2019年四川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4

四川省二等奖

6

四川省三等奖

9

16

2019年四川省大学生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四川省二等奖

1

17

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

全国三等奖

3

18

2019“衡信杯”全国税务税技能大赛

全国二等奖

1

19

2019年全国大学数学竞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四川省三等奖

3

20

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21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四川省二等奖

1

22

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23

四川省大学生BIM建模竞赛

四川省二等奖

1

24

2019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四川赛区暨四川省健美操公开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25

四川省大学生乒乓球比赛

四川省二等奖

1

26

四川省大学生武术套路比赛

四川省二等奖

1

27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赛

西南赛区二等奖

1

西南赛区三等奖

1

28

2019第八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

全国特等奖

1

全国一等奖

1

29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精创教育杯)

西南区赛一等奖

1

30

第四届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

全国一等奖

1

全国二等奖

2

31

第三届全国中高等院校BIM电子招投标大赛

全国二等奖

1

32

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锦欣杯”营销策划大赛

四川省二等奖

1

四川省三等奖

1

33

2019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

全国一等奖

5

34

四川省建筑机电设备BIM类大赛

四川省一等奖

1

35

峨眉山第二届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大赛

全国三等级

2

(二)学生专业就业持续向好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各种学科竞赛获奖上。通过以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反哺课堂教学,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持续提升、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2019年,学校发布《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通过第三方视角,客观评价学校学生就业情况。通过调查得到的反馈信息:学生学习满意率达到94.05%,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到了 95%以上。从教学态度来看,教师能够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授课内容来看,把握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注重了理论和实际的恰当联系;从授课方式方法来看,因材施教,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当年应届本科生毕业(结业)总人数为3530人,毕业人数3486人,毕业率98.75%;学位授予人数为3458人,授位率97.96%,其中攻读硕士研究生228人,录取比例达到6.46%。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引导和鼓励学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地完成了省教育厅指定的目标任务。学校多渠道加强同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印制并邮寄毕业生宣传画册、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参加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到用人单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了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抓住科研合作、教学实习、见习等机会,深化同相关单位的就业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式”培养。还通过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校内综合或专场“双选会”,邀请大批企、事业单位到学校招聘选录毕业生,既方便了学生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感性认识,促进用人单位对学校及毕业生的了解。

例如,在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领域,包含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定点在我校招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部分专业达100%,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六、特色发展

(一)紧跟国家战略服务核工业产业链

学校作为中核集团下属的唯一本科高校,充分利用独有的核工业背景,紧密围绕服务核工业产业链、人工智能和旅游康养3大专业集群。

2019年,我校毕业生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中核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就业,签约人数逾百人。2020年,已有200余名同学与中核集团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进入了核工业系统工作。

同时,学校还把专业特色打造与核工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设计中融入“中核特色”。目前,学校的安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设立了“安全工程订单班”、“核电工程订单班”等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安全工程专业与中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签订的“安全工程订单班”为例,该专业的50余名同学,从三年级就开始引入企业技能课程,由企业导师进校任教,并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双向选择就业,为企业获得适合自身岗位需求的人才打通了连接。

我校面向核工业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中核集团下属各单位的广泛好评,已经逐渐形成了“未毕业、先就业”的特点。

(二)围绕本地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新愿景,被写入党的基本路线。首次加入的“美丽”二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我校艺术设计团队教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夹江年画为载体,以乐山周边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为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技艺相结合,设计出风格多样的文创作品。

2019年,“学习强国”以《四川夹江年画融入设计 大学生“玩转”非遗》为题,报道我校艺术设计系毕业生毕业设计,源于地方、服务地方、回馈地方。

学校师生创作的,以峨眉山灵猴为设计元素的雪糕、传统年画为元素的手机壳、抱枕、水杯等作品,饱含了乐山地区旅游文化元素,一经推出,很快受到市场的欢迎。不但传承和创新了地方文化,帮助地方企业打开了销售市场,争取了效益,还为宣传乐山旅游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传承中核工业精神普及爱国教育

学校党政领导、教职员工一直非常注重挖掘中核工业的文化资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对中核工业“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优秀文化精神做有效地传承。为此,经过专业教师多年来的系统整理和改进完善,探索将中核工业文化深刻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中。

以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为例,该装置是我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号工程项目,简称451工程,是在我国核聚变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装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瞄准这一重要工程装置的巨大文化潜力,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的原址上建成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作为国防教育、文化传承重要平台。经过多年量身定制,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认可。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封面新闻,川报观察,四川在线以及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中央、地方媒体先后关注我校,报道我校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工业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播出的纪录片《大山里的共和国建设者》之《融合》中,也长篇报道了我校“人造太阳”的相关情况。

2019年11月26日,中国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建成以来,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先后被授予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位列其。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团委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合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改编了中核集团的原创话剧《核梦开始的地方》,并上报核西物院、中核集团公司,取得了话剧《核梦》的原创权和演出权。

《核梦》在学校的上演,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将《核梦》的种子洒向了00后。《核梦》走出了校园、走向了四川,理工青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