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1-11-15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人才培养目标

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

学校秉承“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育人观,立足学校中核背景,以及应用型、民办性的办学实际,贯彻“融入产业,融入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核工业产业链、面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金课”系列、夯实实践训练、深化产学合作、重视创新培养等工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核工业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1.2 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设有九系、一部、两个中心共12个教学单位,分别是: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自动化工程系、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体育系、基础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根据发展和建设目标,通过削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等方式,逐渐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学校共本科专业56个,其中工学专业34个、理学专业3个、文学专业2个、经济学专业2个、管理学专业10个、艺术学专业4个、教育学专业1个。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如下图1所示:


图片1.png

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设置合理、覆盖面广的本科专业布局,并且逐步在面向核工业产业链、智能制造、旅游康养和城市地质4个方面构建专业集群,进一步打造品牌、凝练专业特色

各专业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工程认证标准等专业标准,持续开展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已建有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民办高校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1.3 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在校生16575人(含一年级4129人,二年级4712人,三年级4132人,四年级3602人)、专科生1640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8230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1.00%。

1.4 本科生源质量

2020~2021学年,学校计划招生4663人,实际录取考生4663人,实际报到4292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率为92.04%。自主招生320人,招收学生中,四川省内学生有3740人。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5个,文科招生省份25个,整体看来,学校的招生调档线维持在较好水平,尤其是理科生源质量。


1 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理科招生分数前5强地区

QQ图片20211117155110.png


2020~2021学年,学校在各招生省份的当年理科生录取平均分超过最低控制线差值最大的前5个地区(见上表1),分别是新疆、陕西、广西、贵州和四川。2021年,新疆地区理科平均分数超过当地分数线92分,生源最多的四川省理科录取平均分,也高于二本最低控制线分数27分。学校生源质量整体保持良好,体现了学校相对良好的社会声誉。


2 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热心教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5人、外聘教师18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86.5人。按折合学生数18230.0计算,生师比为20.56。

学校坚持“师资队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一核心理念,结合学校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师资队伍培养规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经过20来年的发展,学校的师资队伍,在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方面不断优化,较好地支撑了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基本奠定了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详细情况见下表2所示: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QQ图片20211117155324.png

2.2 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教授、副教授进课堂”工作,全力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020~2021学年,学校共有20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占全部教授的比例为62.5%;学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3,占总课程门数的6.50%;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33,占总课程门数的33.65%;

同时,学校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所有新进教师必须“一对一”安排有成熟教学经验的“导师”进行帮扶,帮助新进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新进教师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助教之后,才能进入课堂进行教学。

2.3 教学经费情况

学校按照“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下大力气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支撑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各项经费优先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教学经费、实验条件、图书资源等教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需要。

2.3.1 教学经费

2020~2021学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7497.4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75.95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64.3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112.6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06.06元,生均实习经费为99.04元。

2.3.2 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11710.34m2,其中教室面积102926.55m2(含智慧教室面积1078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9033.07m2。拥有体育馆面积718.07m2。拥有运动场面积64831.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8230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9.53(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18.54(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61(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56(m2/生)。

2.3.3 实验条件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23亿元,全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1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42.72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72%。

学校现有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4332台(套),合计总值1.997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53台(套),总值11283.4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6590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2037.37元。

在实验条件构建方面,学校现有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3.3 图书资源

学校不断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为目的,增强图书资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3 图书资源基本情况

image.png


截至2020年,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6259.41 m2,阅览室座位数2159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1.09万册,当年新增24658册;拥有电子期刊16.35万册,学位论文800.06万册。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0.7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03.3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1.40万篇次。

3 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情况

3.1.1 专业建设制度改革

学校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经济,逐步构建服务中核工业、智能制造、旅游康养和城市地质4个专业集群。

本学年,学校预算下拨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131万元,已经以系为单位发放经费本。学校各教学单位都按预算分配到专项经费,并领取经费本。同时,通过颁布《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试行)》,将单笔规定以内的经费使用审批权限下放到各教学单位,并详细规定可供报销的经费适用范围。

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实施,和专业建设经费使用权的下放,提高了经费使用的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各教学单位独立自主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此外,学校还专门组建了“专业负责人学会”,以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活动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商学类专业认证标准、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等新标准、新思想,来持续提升专业负责人的素养,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科学有效开展,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3.1.2 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2020~2021学年,学校全面推动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关注培养标准,坚持科学指导;深化OBE理念,统领课程体系;深化产学协同,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创新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素质拓展4大教育平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金课”、夯实实践训练、深化产学合作、开展创新培养,持续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为进一步结合高等教育新形势,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学校还组织本科教学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教处长视频会议、一流专业建设专题讲座、一流课程建设专题讲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训会等系列专题讲座。

根据教师发展中心的数据统计,2020~2021学年,学校组织举办各类教学培训43次,培训人才达到375人次。通过培训,深刻学习和领会当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

3.1.3 专业布局持续优化

学校积极谋求专业高质量发展。在专业集群建设、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学校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大刀阔斧进行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

本学年,学校主动撤销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停招了日语、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5个与专业集群建设不匹配、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同年度,新申报了人工智能、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新专业,紧紧围绕打造学校4个专业集群的规划目标,逐渐培育学校特色。

学校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截止2020年底,学校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3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4省级一流专业,另有4省级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4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处于建设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3.2 课程建设情况

3.2.1 实施思政引领工程

为深入贯彻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颁布了《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实施方案》,逐步探索并建立起适合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该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各专业在专业课程中着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包括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炼,课程教学大纲修改,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等等,使得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心同力、同向同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首要问题”。

同时,学校修订“校级课程建设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纳入指标体系,并成为“一票否决性”指标。要求各教学单位、各课程建设团队,必须深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堂教学新方式、新方法,坚持专业教育活动必须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

2020~2021学年,学校6个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中,择优申报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其中《云计算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认知与设计训练3门课程,成为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3.2.2 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2020~2021学年,学校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到全部在校生的教学活动中,规定全部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不间断。同时,还将《劳动课》直接写入全校所有专业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我校的劳动教育有2种方式开设:生活服务型劳动由学校统一在通识教育平台中开设,属于公共必修模块,计16学时,1学分。全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间断开设生产技能型劳动由各系、各专业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开设,属于实践教育模块,各专业不少于16学时。

2020~2021学年,学校共开设698个生活服务型《劳动课》教学班,覆盖全校18000多名学生,涉及专兼职任课教师163人。全校学生通过清洁劳动、图书馆书籍整理、社区服务、养老院慰问、教育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多样化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

专业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展。通过稻城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扶贫、夹江年画设计、乡村改造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这些专业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增强了学生使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3 深化金课建设工程

学校对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持续开展校级“金课”建设工作。2020~2021学年,学校新设立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门。

2021年,学校新增四川省省级一流课程3门(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设计采风),新增校级一流课程7门。

此外,学校开出公共选修课程150多门。其中,艺术鉴赏类、体育类、文学鉴赏类等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地域特征和师资优势,为同学们开设了“峨眉武术”的体育选修课程,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学校除了建设线上教学资源意外,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2021学年,学校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专题讲座培训,包括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智慧树等平台的技术导师,专门到校开展培训活动近10场。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缩短了课程建设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过渡时间,增强了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3.3 教材选用情况

2020~2021学年,学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意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完成修订了《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教材管理办法》,并于颁布之日起开始施行同时,要求与《办法》规定不符的教材,必须在6个月以内完成整改,不得再用。

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教材管理办法》规定我校教材选用遵循“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了学校党委对我校教材的编、审、选、用、管5大工作负总责。学校成立专门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学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对本年度使用的所有教材进行选用审查。

2020年,学校教师自编、出版教材5部用于教学活动当中。此外,学校所有相关课程均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马工程系列教材”保证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材的思想性和导向性正确。

3.4 教学改革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当做一种科学来进行研究”

2020~2021学年,学校新申请立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达到16项、校级教改项目34项(其中2项为省级一流专业专项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校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9个。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大力支持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同学年,学校4个四川省省级教改项目(包含1个重点项目、3个一般项目)全部一次性通过结题评审,顺利完成研究工作。18个校级教改项目完成结题审核,其中3个项目评审为优秀,并给予专门奖励。学校的教改项目“经管类跨专业大规模综合仿真实习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学年,学校还开展了2020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从申报的18个项目中严格评审,遴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并推荐2个一等奖项目参与申报2021届四川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3.5 课程开设情况

2020~2021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584门、7596门次。30以内的教学班313个、3060人教学3813个、6090人教学班2484个、90人以上的教学班1101个。

3.6 实践教学情况

2020~2021学年,学校共开设有实验内容的课程49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488门。学校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所占比例超过20%。

学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尤其是契合工程教育能力的培养,学校不断提高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强化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力度,推动校内外联动,加强质量监控,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基地291个,每年接纳学生实习8389人次。2020年,学校继续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共建,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组织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从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能力和才干,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而持续努力

3.7 毕业设计情况

按照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本科学生毕业综合训练教学指导意见》(成理工教发[2019]67号)的具体要求,学校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方可毕业。

2020~2021学年,学校完成3589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其中2068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源于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459名教师参与了此项工作。指导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

同学年,根据国家对本科毕业论文严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对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查重和专家二次审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编撰质量。

3.8 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各专业设定专门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面向全校教师选拔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26名,兼职创新创业导师41名,就业指导专职教师36名。有效支持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举办多期创新创业教育沙龙,有效地提升了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

学校跟达内集团合作,设立“达内创新学院”,把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搬到校内,让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获取来自校外的导师的项目经验传授和指导,按照实际项目流程进行教学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020~2021学年,学校投入专项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全校3753名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共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4个(其中创新30个,创业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7个(其中创新53个,创业14个)。

 


4 专业培养能力

4.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根据自身属于中核集团下属单位办学的这一独特行业背景优势,又地处四川乐山这一具有3个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城市,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在核工业产业链、智能制造、旅游康养和城市地质四个方面着力进行专业集群建设与改革,凝聚特色、打造品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需求的适配性。

学校努力建设“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有本科专业56个,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术、教育共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民办院校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

培养方案是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在2020~2021学年,全面完成了《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关注培养标准,坚持科学指导;深化OBE理念,统领课程体系;深化产学协同,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创新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四大教育平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金课”、夯实实践训练、深化产学合作、重视创新培养,持续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4.2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学校遵循“外引内培”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广泛选聘优秀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发挥职称评聘的正向导引作用,教师职称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89人,占比达48.93%。

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学校始终坚持“外引内培”的方式,不但要求新进教师应该具备高学历高学位,也鼓励在职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层次。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63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9.62%。

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学校专任教师的年龄相对比较年轻,45岁及以下年龄的专任教师有669人,占教师比例84.15%。中青年教师队伍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高涨。这支快速发展的队伍,逐步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中心、教师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面向全体教师,并以新进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为重点,通过分类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教师专项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多项活动,以教师教学发展为宗旨,创建和完善了多主体、多方位的教师教学发展培养体系,积极营造教师“热爱教学、专注教学、把教学当做一种科学来研究”的良好风气。

通过多年的发展,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在数量和结构上都进一步完善,较好地支撑起学校教学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

4.3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活动,以适配学校办学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

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实习实训。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其中经管类专业不低于30%,理工类专业不低于40%,艺体类专业不低于50%,强化实践导向。同时,学校通过“外内建”的方式,双管齐下,为学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截至目前,学校已有校外实习基地291个,每年可接纳学生实习8389人次。校内建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

突出能力培养,鼓励参与竞赛。2020~2021年度,学校继续通过开展创新班、工作室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据统计,本学年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竞赛奖项数444项,包括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大赛中985211等高校同台竞技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0年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校学生的竞赛成绩,连续3年在排行榜中位居第14、第9、第10名,连续3年成为省内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的高校,且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高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52位,学生在校期间知识、能力的增值程度让人欣慰

强化内涵发展,推进创新教育。2020~2021学年,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广泛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省赛3银、4铜的好成绩。同学年,学校结合定点扶贫任务,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稻城亚丁贫困村开展“电商直播带货”活动,推荐稻城的蘑菇、跑山鸡、腊肉等相关绿色农产品,收到良好效果。学校艺术设计系学生,为“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了乡村民居整体设计改造方案,美化农村风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推扶贫攻坚活动。

4.4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系列论述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教育工作体系。发布课程思政分类育人指导,明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重点。将课程教学的导向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纳入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21年,学校经四川省教育厅认定,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学校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还落实班主任思政引导责任,明确班主任、辅导员考核标准。全校班主任、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言传身教,切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挖掘学校的核工业行业背景,以“中国环流器一号”科研设备为核心打造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并以此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有力载体。通过开设相应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开展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培训选拔、打造《核梦》和《聚变》2部话剧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特色化开展“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工作。

目前,核聚变博物馆已经成为四川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基地、四川省红色旅游实践教育基地、四川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中首批红色旅游线路。

4.5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为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在2020年度启动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通过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标准要求用来引导课程体系设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大纲全面修订。2020~2021学年,学校在全面完成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之上,同步完成全校大约1400门专业课程大纲修订工作。新大纲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要求,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商科类专业认证等质量标准要求,与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学校深入实施“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工程。要求全校所有专业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思政教育的有机、和谐融入。并且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思政育人一票否决制”,凡是“只教书、不育人”的专业课程,在评选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时,一票否决。以此推动专业建设团队重视育人、践行育人、和谐育人。

在线课程持续建设。学校扩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加强经费支持。本年度学校立项建设18门在线开放课程,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要求全部课程上线学校的超星课程平台,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共享,扩大优质课程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优质课程广泛引进。学校不但重视建设自身的优质课程资源,还重视引进校外的一流课程资源。本年度,学校先后引进了近50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资源,并通过跟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头歌等优秀课程资源平台合作,在学校师生中推广优质课程资源进课堂,丰富学习资源。

4.6 学风管理

学校认真研究和实践学风建设定位、目标、举措和相关保障,围绕思想引导、纪律督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榜样倡导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学风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强调各系各部门的党政负责人对本部门所属教师及学生的教风、学风情况负有直接的管理和督查职责,倡导其深入教学一线巡视,将教学秩序的督促与检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学校还落实早自习制度,对大一、大二学生严格要求上早自习,强化和督导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学生学风呈现良好态势。

同时,为促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采取了召开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座谈会、课堂教风学风检查、建立听课制度等若干措施,教学督导组对全院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狠抓考风考纪,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风和学风的全面提升。

学校按照《荷兰vs厄瓜多尔比赛直播 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制度,本着“体现公正、树立典型、凸显先进、塑造”的导向性原则,扎实开展大学生综合考评和评优评先工作,发挥育人功效,提高学生认同。2020~2021学年,学校提供各类奖、助学金金额合计1800余万元,覆盖学生10971人次。


5 质量保障体系

5.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校上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抓好教育质量保障各大关键环节,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1.1 制度建设

学校逐步构建的“标准引领、制度建设、机构协调、资源保障和监控反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本科教学形成一个全过程监督、全流程反馈的系统。

2021,学校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校、系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建设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管理办法》修订了《教材管理办法》、《教学成果评选实施办法》,使得多维度、多视角的质量保障和监控系统更加完善。

5.1.2 标准建设

学校全面贯彻OBE理念,制定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质量标准。学校现在实行的《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按照四川省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主要依据,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每年度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展了3年,并将评价的结果跟专业建设经费、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挂钩,引导各教学单位重视专业建设工作。

学校根据5类“金课”的建设标准,持续开展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等系列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还制定有《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从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练习、辅导答疑、考试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答辩、在线教学等各个教学主要环节建立标准,保障教学活动规范化开展。学校还有配套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文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

5.1.3 综合评价

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原则,建立了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教学过程的全面监督、实施反馈的研判分析、课程目标的结果达成以及改进情况的闭合循环的周期性评价机制,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的四个统一,并且注重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中去。

5.1.4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理念,也是质量保障的核心价值。学校以建立健全校、系两级督导体制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改革。一方面,学校促进专业贯彻落实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年度专业自评估建立起面向产出的显性结果评价机制,按年度对显性成果进行评价、再改进。另一方面,学校规范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条件,为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手段和保障。

5.2 日常教学运行与监控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坚持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考试巡查等,及时发现和解决本科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020~2021学年,学校领导听课60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277学时

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配备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12人学校专兼职督导员29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812学时,校本科生参与评教224793人次。

学校是从各教学单位的骨干优秀教师、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竞赛获奖教师中择优遴选出一大批督导员。通过开展“全员听课、全员督导”制度,通过“不打招呼、直奔课堂”的方式,检查备课材料,督导授课情况。还通过 “督导推荐排名”的方式,对全校课堂进行随机听课,全校排名,给出推荐排名榜单。再通过奖优罚劣、督导改进的方式,确保日常教学运行工作持续、良好开展。

 

5.3 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情况

作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对专业认证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在学校首次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评估工作以后,学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迅速制定了自己的《年度专业自评估评价体系》。该体系中70%的指标项目来源于四川省教育厅制定的评估标准,另有30%的部分由学校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增添。

2018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之后,工程认证教育在全国工程类专业中迅速推广。我校认真研学工程认证相关相关要求,了解认证标准,并将工程认证相关指标要求,逐步融入到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去,修订学校自己的工科专业认证标准。

2019年开始,学校已经坚持每年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一次“年度自评估”。通过年度评估,引导各专业重视专业建设标准,并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活动,确保专业建设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可考核。

目前,学校已有4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英语)通过了四川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工作。

5.4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建校以来,学校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顺应时代需要的办学思路,始终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20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汇聚了一批热爱教学、专注教学的教师队伍。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要求“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未来,学校将秉持“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为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而不懈努力。


6 学生学习效果

6.1 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学校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整体评价,学校从2021年起,每年对全校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收集的问卷情况,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风建设、学习条件、师德师风、毕业论文指导等等各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做出调查了解。

2020~2021学年,共有3254多名应届毕业生参与。通过问卷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学习满意率达到96%,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到了 95%以上。从教学态度来看,教师能够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授课内容来看,把握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注重了理论和实际的恰当联系;从授课方式方法来看,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效果优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20~2021学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5.74%,本科应届学生毕业率达到100%,应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5.42%,学校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32.82%、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6.3%。

学生艺术修养提高。2020~2021学年,我校学生在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奖增多。学校健美操团队在国内、省内各项非专业组健美操大赛中,获奖层次和获奖数量都有所增长;学校教师自创的“峨眉武术24”,对推广和传播峨眉武术起到重要作用。学校艺术设计系学生发表作品15篇(册),并通过举办毕业设计展、专场设计展等活动,提高了全校学生的美育修养。

学生创新能力提高。2020~2021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达到444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8篇,获准专利17项,在同类院校中成绩突出。

6.3 学生竞赛情况

学校本科生在多项重要比赛尤其是在理工科竞赛项目中表现突出。2020~2021学年,学校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数为128项,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数为312项;本科生获国家级文艺、体育奖励数为16项 ,省部级文艺、体育奖励数为33项;

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0年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校学生的竞赛成绩,连续3年在排行榜中位居第14、第9、第10连续3年成为四川省内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的高校,且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高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52位,成绩骄人。

6.2 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引导和鼓励学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地完成了省教育厅指定的目标任务。学校多渠道加强同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印制并邮寄毕业生宣传画册、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参加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到用人单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了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收到很好效果。


4 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image.png


同时,抓住科研合作、教学实习、见习等机会,深化同相关单位的就业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式”培养。还通过形式多样、规模各异的校内综合或专场“双选会”,邀请大批企、事业单位到学校招聘选录毕业生,既方便了学生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感性认识,促进用人单位对学校及毕业生的了解。

例如,在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领域,包含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定点在我校招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部分专业达100%,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6.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逐步建立毕业生外部测评体系,引进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特别让用人单位成为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主体,以此更加客观地反应毕业生就业质量。

2020年,学校发布《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通过问卷回访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较高,评价为“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超过80%。可见学校毕业生的能力素养能够胜任绝大多数工作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此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需求匹配度的评价也比较高,87.36%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的自身能力素质和岗位匹配度为“完全匹配”或“基本匹配”。

6.5 优秀校友

学校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近10万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祖国建设的四面八方,也有很多优秀校友,广泛活跃在核工业、制造业、管理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学校核能系部分优秀学子,毕业后在中核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或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核心骨干成员;管理系学子张明,在成都创客小镇展示自己创办的公司开发的3D打印机器,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慰问;学校自动化系学子王凯,热心科学研究,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电计系学生何小龙,毕业后长期从事技术研发,而后自主创业,成立东莞技研新阳集团咨询公司董事长,现任东莞市精益研究会秘书长。

学校通过校友会,围绕“联系校友、服务校友、助推母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搭建“情感交流、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校友平台,开展校地企合作等工作,谨以庠序之教,劝课农桑,收到良好的效果。


7 特色发展

7.1 紧跟国家战略服务核工业产业链

学校作为中核集团下属单位办学的本科高校,充分利用独有的核工业背景,紧密围绕服务核工业产业链、人工智能、旅游康养和城市地质4大专业集群。

2020~2021学年,我校毕业生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中核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就业,签约人数逾百人。2020年,已有200余名同学与中核集团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进入了核工业系统工作。目前,学校已成为中核集团“校招”单位,越来越多的我校学子将更加顺利地进入中核集团工作,服务于国家核战略发展需要。

同时,学校还把专业特色打造与核工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设计中融入“中核特色”。目前,学校的安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设立了“安全工程订单班”、“核电工程订单班”等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安全工程专业与中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签订的“安全工程订单班”为例,该专业的50余名同学,从三年级就开始引入企业技能课程,由企业导师进校任教,并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双向选择就业,为企业获得适合自身岗位需求的人才打通了连接。

我校面向核工业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中核集团下属各单位的广泛好评,已经逐渐形成了“未毕业、先就业”的特点。

7.2 围绕扶贫工作需要打造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以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新愿景,被写入党的基本路线。首次加入的“美丽”二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我校艺术设计团队教师,教师团队紧跟国家生态建设、城乡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大政方针,立足乐山及周边区域实际,在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这些教学活动依托核工业定点帮扶项目,将地方乡村振兴的政策、需求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改造项目,深刻体会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树立四个自信

教师、同学们以创新、生态发展的视角将技术、艺术和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先后参与了核工业定点扶贫项目“陕西安康县白河村禾种家民房”改造设计、沐川县太和村乡村形象提升改造设计、成都市文家康庄社区公园改造设计、盐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设计沐川县底堡乡花园村农家庭院改造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等系列 “美丽中国”打造项目,实现教学与设计的有效转化,较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7.3 传承中核工业精神普及爱国教育

学校党政领导、教职员工一直非常注重挖掘中核工业的文化资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对中核工业“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优秀文化精神做有效地传承。为此,经过专业教师多年来的系统整理和改进完善,探索将中核工业文化深刻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中。

以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为例,该装置是我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号工程项目,简称451工程,是在我国核聚变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装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瞄准这一重要工程装置的巨大文化潜力,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的原址上建成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作为国防教育、文化传承重要平台。经过多年量身定制,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认可。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封面新闻,川报观察,四川在线以及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中央、地方媒体先后关注我校,报道我校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工业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播出的纪录片《大山里的共和国建设者》之《融合》中,也长篇报道了我校“人造太阳”的相关情况。

目前,中国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建成以来,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先后被授予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团委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合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改编了中核集团的原创话剧《核梦开始的地方》,并上报核西物院、中核集团公司,取得了话剧《核梦》的原创权和演出权。

《核梦》在学校的上演,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将《核梦》的种子洒向了00后。《核梦》走出了校园、走向了四川,理工青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8 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匹配度和达成度还需要持续改进,学校的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和规划还有待加强,学科专业特色还不明显。

下一步,学校将以转设评估和合格评估为抓手,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效果,逐步建立起基于产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